青春彩衣年,共话亲子情——写在家长课堂《青春期的亲子关系》之后 |
10月17日周五晚,第一期家长课堂《青春期的亲子关系》如期开课。青春期知识普及,老师、家长教育经验共享,如同及时雨,酣畅淋淋、意义非凡。来自北京八中超创中心少26A和少26B的70多位家长通过腾讯会议参加了此次线上家长课堂。
少26B班何欣蕾爸爸担任本期家长课堂讲师,用心、用情、用意,精心准备了本次亲子课题,课堂讲授深入浅出、有理有据、平和真诚、娓娓道来。欣蕾爸爸从四个方面和所有家长、老师分享了他的知识学习、经验总结和思考观点:
首先,关于青春期的认知。青春期作为孩子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跨度通常从13岁-19岁,因个体而略有差异。青春期意味着孩子从儿童到成年的转变,身心发生迅速而明显的变化,又同时处于学习关键时期,对未来性格形成和人生发展影响巨大,因此格外重要,需要特别关注。欣蕾爸爸精辟总结了孩子青春期的关键心理特征:不稳定性、闭锁性(既有“成人感”,又有“孤独感”,强烈渴望被理解)以及反抗性。 只有全面认知,才能充分理解,从而构建并践行“正确、合理的亲子关系”。
其次,关于青春期问题本质的探讨。在这一章节,欣蕾爸爸引用近期网络公布的众多因为青春期问题而引发的家庭教育悲剧实例,通过大量数据展示,揭示问题严重性。在欣蕾爸爸看来,青春期问题背后其实有两个重要的方面:
1. 个体问题 因为肩负“家长期望、家族荣光”的“不可承受之重”、因为在青春敏感期无法获得正确疏导而产生的情绪问题以及因为无法与家长正确沟通、过激家庭教育带来的性格问题等等,导致一些孩子无法顺利度过青春期,产生严重心理疾患,包括“挫败感、无力感、无法掌控感、厌学、失去快乐”等等。
2.社会问题 青春期问题如果因为整个社会原因而加剧,则是更为严重的社会心理问题,表现为抑郁症、焦虑症群体的逐年增加,患病群体逐渐渗入青年群体。这些社会原因可能包括家长群体心态扭曲、学校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改变、社会风气恶化等等。因为社会扭曲而导致的空心病、目标感丧失等普遍性问题,依靠个体力量难以改善,需要整个社会层面的深刻反思和行动改变。
最后,努力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在深刻认识青春期问题本质的基础上,需要从多个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决青春期问题,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1.从家长角度 “家长的教育观就是自己的人生观”,欣蕾爸爸提出这样深刻的观点。一个具有健康平和心态、能够用客观、多样化的标准评判事务、与人为善、善于建立良性合作关系的家长,会自然的将这些人生理念运用到对孩子的教育中,这对帮助孩子解决青春期问题、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大有裨益。 欣蕾爸爸特别提示家长正确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正确对待孩子异性交往以及帮助孩子正确认知和使用网络,从积极的一面看待问题,并对孩子予以更多的鼓励。家长们应当加强自我修炼,保持平和心态,坚持“正人先正己”,坚定的成为孩子的陪伴者与教育者,彼此尊重,从而建立理解和信任。
2.从学校和社会角度 通过集体努力,共同建立正确的社会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不断优化改善教育方法和教育体系,例如不仅“学而思”,而且做到“闻思修”,通过加强实践活动,锻炼孩子的身心,从而增加对社会的认知、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增强抗压能力。
北京八中超创中心针对一群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的孩子构建了以“素质教育”为主的教育体系,但因为面对社会期望高、高考压力大的社会问题,如何在坚持素质教育理念的前提下,培养出能够适应现实社会要求的孩子,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作为少儿班家长,必须坚持“家校配合、家校共育”,支持学校、老师的教育工作。
欣蕾爸爸的讲授,获得家长和老师们的极大共鸣。少26B班杨昊鸣妈妈、少26A王琳涵妈妈分别代表两个班的家长发言,一方面表达了充分认同,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从自身做起,不断提升,努力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决心和信心。
少26两位班主任,也从各自感受、经验甚至亲子体验角度,畅谈了自己的观点,老师们再次强调“教育是理解、接纳,而不是干预和掌控”。徐东良老师也全程参与了家长课堂,徐老师再次提示家长们:青春期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家长们要做好长期应对的心理准备,没有一蹴而就的工作,需要家长们以平和、理性的心态,接受孩子们的青春期,帮助他们顺利度过。 本次家长课堂从青春期教育入手,老师、家长携手共担,共同面对即将到来的学生心理、孩子心理问题,分享了理念、经验和方法,是“家校共育”的一次成功实践。未来,我们将并肩作战,相互支持,共同迎接孩子们美好的“青春期”!
(策划:徐东良老师 撰稿:少26B刘霁元妈妈)
家长讲师简介:何跃鹰,男,博士,教授级高工。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现任职于中央网信办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网络安全应急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安全应急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被聘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校兼职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