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无小事

——蝴蝶效应

更新日期: 2013年10月14日 上午10:15      阅读  6615  次

西方流传着一首民谣,这首民谣说:

丢失了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蝴蝶效应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丢失与否,本是初始时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远的结果,却使一个帝国或存或亡。这似乎不可思议,但在有些条件下却是可能的。

  1979年12月,气象学家洛沦兹在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丛林的一朵花瓣上轻轻扇动一下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细小的因素与看似完全不相关的巨大复杂的变化之间存在紧密的因果联系,这就是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为什么会产生并如此强烈呢?第一,蝴蝶成了蝴蝶效应的杠杆支点,引起了杠杆效应。发生杠杆效应很重要的便是需要找到合适的支点,支点不合适,就达不到省力的作用,做功也不会太大。蝴蝶效应之所以产生,就是因为蝴蝶成了杠杆的支点,起到了放大器的作用,从而产生蝴蝶效应。蝴蝶翅膀的运动,引起了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发现杠杆原理的阿基米德曾对国王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把地球撬动。"这不正是小物件改变大格局的经典名言吗?

  第二,蝴蝶开始时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东西,因此有机会暗暗"滋长"。如果蝴蝶一开始便是引人瞩目的,那么,它就不可能有机会得到发展,就会被扼杀在萌芽状态。毛泽东在井冈山八角楼上就写下这样名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红军之所以能以小米加步枪打败蒋介石的飞机大炮,关键的一点就是中国红军采取了在敌人不会注意的农村建立小块革命根据地逐渐包围城市的策略,从而有效地保存了实力。

  第三,蝴蝶效应是一点点累积的结果。正如名言、古谚所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等。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要特别注意初始状态的微小变动,要对这方面的微小变动保持高度的敏感。

教育无小事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他们人生的初期,一切尚待塑造。所以,作为学生身心成长的教育者,要谨记"教育无小事",留心教育中的蝴蝶效应。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老师的一个灿烂笑脸、一名赞扬话语、一种习惯性动作,都有可能在学生心里产生巨大 的"蝴蝶效应为",成为他们生命中意想不到的支点。

  一位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北大学子回母校作报告时,将自己今天的成就归于生命的偶然,她坦言:上初二时的她很平常,学习下等,和一些已经在社会上打工的女孩子混在一起玩,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明天在哪里。

  一次期中考试前,她的好友给了她这次考试的试卷,她几乎把它背了下来。如果按她的真实水平,她只能考30分,但她那次考了一个全班第一,她的朋友只背过其中一部分,考了70多分。所有人都怀疑她作弊了,但就是作弊也不可能考98分啊,只有老师相信并鼓励了她,说她进步很快,以后肯定还会考出好成绩。那一刻,她差点流了泪,她没想到老师会相信她,况且同学们对她的羡慕让她体会到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喜悦和兴奋,原来,学习好了可以如此自豪!

  从那以后,为了证明自己没有作弊,为了对得起老师那句话,她像发了疯一样开始学习,并从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不久,她的学习成绩跃居全班第一。一年后考上重点高中,三年后考上北大。

  如果不是那次偶然偷来的试卷改变了她的命运,她本来也会和那些农村女孩一样,毕业以后去外地打工的。那个考了70多分的女生最终去了一个饭店打工,而几年之后,她去了美国留学了。

  报告结束后,已经白发苍苍的数学老师对说出了真相:孩子,当时我就知道你是作弊了,因为以你的能力不可能考98分,但我想,也许你从此能发奋,所以,我给了你鼓励和信任。

  那一刻,她的泪水流了下来,在人生最关键的时刻,那个最明白她的人,没有把她当贼一样揪出来,而是给了她鼓励,让她的人生从此与众不同。正是这份可贵的宽容和信任成了她生命的支点。

  但是,老师的一个忽略、一次错误斥责、一种冷漠的态度,都可能成为学生生命中致命的"蚁穴"。有一位老师听同学们说,他有一个学生说将记恨他一辈子。在这个学生结婚时,老师特意参加他的婚礼,在婚宴上,学生喝得酩酊大醉,道出了多年以来对老师的仇恨。原来不过是一件老师从未意识到的小事而已,令老师大感意外。有一次班上集体打排球,老师在犹豫之中传给这位学生一个球,学生与犹豫了一下,未能接住,老师大声说:"我就知道,你接不住!"就这一句无意的话,让学生觉得自尊心大受损伤,因此记恨了老师许多年。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每个老师警醒吗?

  教育中的"蝴蝶效应"提示我们:教师一定要对学校中的每一次偶然事件保持敏感,找到教育事件中的支点善加利用,清除教育事件中可能存在的"蚁穴"。教育的智慧正是存在于细节之中!

  

  

说明:

  1、摘自《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作者:刘儒德(北师大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既然是案例,就具有特殊性,为此我们应更多关注的是案例背后所诠释的教育理念、教育规律与教育智慧,带着一种反思的精神与问题的意识去调整和改进我们的教育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