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艳:因为爱,所以爱

更新日期: 2018年1月23日 上午10:12      阅读  9173  次

       我爱老师这个职业

       1990年,我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当年,在国内英语人才奇缺的大环境下,我有很多选择——可以去外企当白领,可以进大学当老师,也可以去机关当公务员,但是我偏偏做了一个在很多人看来都无法理解的选择——去中学当老师。

       之所以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一方面是因为我从小就有一个“教师梦”,我觉得当老师对我来说就好像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想法。我喜欢孩子,看着他们纯真的笑容和课堂上专注的神情,我一天都会很快乐。可以说,选择当老师是遵从了我自己的心声。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对英语教育教学现状的不满。我在读书的时候,很不喜欢当时英语传统教学的千篇一律、照本宣科,所以我就想,我当老师后一定要打破这种死板、固化的模式,让英语教学真正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正是这种想法,让我跟八中结下了深深的缘分。还记得当时面试我的是老校长陶祖伟,他问我:“你为什么选择八中呢?”我说:“因为八中是素质教育校,学校的理念跟我的想法是一致的!而且我想找一所学校,能让我当一辈子老师!”听到我的话后,陶校长微微一愣,随即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从此,我走上了八中的讲台,一干就是27年。

       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市正高级教师……27年过去了,虽然荣誉众多,但这些都比不上学生口中的一句“I love your English class”让我感到欣慰和满足。

       我爱英语教学

       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教育,教育的一切出发点都要从“人”开始,育人才是教育的核心。我常常把两个“8个字”挂在嘴边,一个是“超越高考、赢得高考”,另一个是“高德高分、高能高分”。我认为,应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高分和高德、高能并不冲突,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去有效实施教学。本着这样的原则,我尊重学生的个性,根据他们的特点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活动。

       我摒弃了传统的刻板教法,在使用原版英语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原版小说,大量融入配音、演讲、戏剧、辩论、脱口秀、诗歌创作等活动;吸取国外教育教学新理念,挖掘学生特长,因材施教;“取消”英语作业,变革考试形式,把学生从繁重的作业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快乐学习;引导学生自我思考、理性思维,学会人文关怀……

       高一到高三,学生每个阶段的接受能力不同,侧重点也不同。针对这个特点,我在不同年级设计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活动。例如,高一的时候,学生的活动主要是读原版小说、配音和创作话剧;高二的时候,活动主要是读原版小说、演讲、辩论和脱口秀;高三上学期以诗歌创作和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主。

       同一年级、不同的班级有各自的班级文化。我根据不同班级的文化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活动。例如,科技班的学生逻辑思辨能力很强,善于思考,就开展演讲和辩论;普通班的学生多数非常喜欢活泼的形式,关注时尚和娱乐,就开展脱口秀、唱歌比赛或者时装展示活动,学生扮成自己喜欢的影星、歌星、模特,或接受采访,或T台走秀;对于英语水平整体较高的班级,就开展难度更大的原创话剧。

       然而,英语不只是一个应试的工具,更是中西方文化的一座桥梁,和文化分不开,和美分不开,和文学分不开。在大学之前的准备阶段,学生应该学会理性思考,应该有正确和独立的看法,应该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发掘作品中的人文情怀。

       在教授原版小说《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时,大部分学生将小说的主题定位在“主人公之间的友谊”或者“战争多么可怕”这两个方面,这说明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尚未到位。于是,我带领学生一起回顾小说的最后一段话,并引导学生注意“fable(寓言)”这个词。这样,学生慢慢理解了小说的主题:作者希望所有的战争都是在寓言中发生的,也就是说,人类永远不要有战争,战争应该永远成为寓言,而不是真实的故事。最后,我带领学生一起聆听了《Heal the World》这首歌曲,在歌曲中,学生领悟到了小说其实是在倡导人类应该不分种族、不分阶层,彼此关怀,维护世界和平。

       通过一点点地渗透和引导,学生逐渐培养了人文情怀,他们见解独到,理性思考;他们观察敏锐,针砭时弊;他们心怀社会,悲天悯人……

       我爱我的学生

       每年假期我都会觉得有点儿“难熬”,因为放假期间见不到我那些可爱的学生。我非常期待开学,期待看到学生微笑着跟我打招呼,说:“Lily,你好!”

       在跟学生相处时,一直以来我都本着平等自由的原则,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回答问题时,我不要求学生必须站立,或站或坐,学生可自己选择,只要觉得放松就好。在读原版小说时,我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有时学生感受是比较个人的,我说:“你们可以写上‘Lily,请不要看这段!’”我在阅读时就会略过学生的这段话。班里学生水平不一样,我就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分组阅读时,有的小组水平比较低,我不但亲自参加他们的课下讨论,还会推迟他们上交任务的时间,给他们充分的准备时间。班里有一个女孩儿是从美国留学回来的,英文水平非常高,我就告诉她:“上课的时候你不需要听,自己看小说就行了。”虽然如此,她还是常常被课上精彩的活动所吸引。

       我爱学生,学生也爱老师。情感的付出是有回应的,而这,就是感动发生的时刻。最初,我的创新在当时很多老教师看来,纯粹是胡闹,很多家长也认为这只是“花架子”,虽然好看但是和分数似乎无关。面对此起彼伏的质疑之声,我没有退缩,迎难而上,带着学校和学生的支持不断地探索着。

       我至今都记得,高考前的最后一节英语课上,跟学生嘱咐告别后,学生们一句话没说,就开始收拾书包,就在我感到有些失望的时候,班长突然大声说道:“Stand Up!”所有学生都站到了桌子上,向我默默致敬。原来,学生是在模仿以前英语课上看过的电影《死亡诗社》里的场景跟我告别,这个场景,我终身难忘。当我走出教室的时候,班长追了出来,对说:“Lily,不管多么难,你都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支持你!”我微笑着点头表示感谢,转过身却已泪流满面。

       正是有了这些可爱学生的支持和鼓励,我才能27年来一步步走到现在。未来,我还会坚定地走下去!


作者简介

       汪艳,北京市第八中学英语教师,英语教研组组长,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市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北京市学科带头人。1997年荣获全国首届中学英语优质课竞赛一等奖,1998年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12年获西城区“霍懋征”优秀教师奖,2015年荣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从教27年来,积极参与区级、市级和国家级的课题研究,多次承担各级公开课、研究课以及专家报告。

  • 汪艳老师
    汪艳老师
  • 汪艳老师和学生在一起
    汪艳老师和学生在一起
  • 汪艳老师在备课
    汪艳老师在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