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文科班赴卢沟桥中国抗战纪念馆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更新日期: 2015年11月2日 下午2:53      阅读  2726  次

游学感受

 

七律·记宛平城卢沟桥

古砖斑驳映日光,街衢巷陌绘城方。

西门巍峨对山绿,北水滔滔带土黄。

虹桥凌练心水静,枪炮啸天胆气张。

英雄激战血深染,河水滔滔蕴意长。

——高二(10)班 龚裕阳

 

        抗战博物馆里的人很多,人群簇拥着一起向前挪动。有那么一瞬间,我深深地感觉,自己是那样的渺小而无力;我们,都那样的渺小而无力。从未体会过战争的残酷无情,从未颠沛流离的我们,好像身体里空荡荡的。今天的我们清楚地看见那些过去的伤痕,却无法替那些人儿分担一丝丝痛苦。八年血泪史啊,如今的我们只在定格的照片和文字前匆匆走过,只在历史书的一课中匆匆走过;然而,海晏河清的十年永远比不过战火纷飞的一天来得漫长。

        这让我感到无助,痛心,又深深地无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大概永远无法真正理解过去那刻骨铭心的伤,似乎无论做什么也不够表达对战争中的英雄先烈们的崇高敬意。铭记并且珍惜,大概是我们唯一能做的吧。

——高二(10)班 冯妍

 

感受-余瑞麒

        如织的游人,他们的目光在黑白的照片上摩挲;滴着血的字句,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与耻辱柱上。每一次走进我们国家关于近代战争的博物馆、纪念馆,总隐隐约约的有种不自然、不真实的感觉。有时候望着慷慨激昂的字句,总会觉得失掉了一份历史的朴素,更何况是那样一段血泪的控诉。

        还好,我觉得今天我们看到了一些真实。固然要显露历史本来的面目,还需要我们一层层地拂去表面上的灰尘,但至少我们看到的,已经有了对战争反省和对无数亡灵的尊敬。

        我们对于各式各样的纪念是十分熟悉的。在广场上高高耸立的纪念碑,亦或是千万人云集的纪念仪式,早已成为国人习以为常的事情。但当我每次遥望那大理石镌刻的雄赳赳的英雄姿态,我总觉得那不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固然,我们需要积极向前、蓬勃向上的力量;但我更欣慰,在抗日战争纪念馆里,看到了一些还历史以本来面目的表述。每一个人都深知抗日战争的伟大之处,所以每一个人也都深彻地领悟它带给中华民族的无底的痛苦。正是那些看似凄惨的事实,从痛苦中唤醒了我们关于历史的认识与思考。在每一张遍地狼烟的照片背后,是真实的一场战争、一个个真实的英雄。英雄们的生命也都是平凡的,不像蔚然成风的某类电视剧中,英俊靓丽的男女。他们或许身形短小,或许惧怕孤单、惧怕死亡,但真正让他们成为英雄的,不是因为他们又有如何的壮举,而是因为在心中有这些畏惧的同时,有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支持他们奋勇地和自己想要苟活的心态抗争。这一切,都是极其真实而残酷的。当我们看到了英雄们的短处、软肋与缺陷,在承认这些的同时,却更意识到了他们超乎常人的勇气。

        而这样一场战争,便是由这样无数的个体组成的。

        我们的民族自古便讲究保守、与人谦和。儒家的文化深深地烙印在了我们的骨子里。与高唱自由之歌的法兰西人相比,中国人似乎一直是愚笨地面对着自己脚下的土地。但世上却很少有像中华民族一样的民族,如此顽强与坚韧。当法兰西人跪下投降的时候,中国人选择用血肉之躯,铸成一道道抗击侵略的长城。这样的故事可歌可泣,它终究不会被忘怀。

        当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很多人曾问起,我们究竟该不该遗忘,又该不该宽恕那些历史上的苦难。苦难之深沉,令每一个经历其的人忆起尽潸然泪下,甚至我们如今也感同身受。遗忘与宽恕,关于此的回答总是形形色色的。有些人因时代格局的变化,总以历史的凭据作为达其自己目的的武器,那便不是铭记历史的真正含义。

        遗忘,它仅仅是一个时间的问题。没有什么能抗拒时间的磨洗,再深的怨恨或许也会渐渐归于平淡。但宽恕,却是涉及每个人的个人意愿的。即使我们老去死去,宽恕与否也将伴随着我们被掩埋进滚滚黄土。

        我们的文化总是有令人疑惑的地方。它可以用最原始的办法不懈地抗击,却又在胜利后分毫不取。有人说,这是选择了宽恕,为了世世代代的和平。可我却记得埃利·威塞尔的一句话:“刽子手时常要杀戮两次,第二次是在他试图抹去他罪行的痕迹之时。”

        所谓宽恕,往往会成为罪恶的庇护所。当我们站在纪念馆的墙壁前静默无声的时候,我相信这些令人不堪回首的过往,我们永生难忘。这种难忘,我相信是对已逝的人最好的尊敬。

        走下人来人往的台阶,眼前是一面鲜红的旗帜。它没有了彼时矗立在最高的高地上那种傲然的气势,却有了说不尽的血泪的厚重。那面红旗一换再换,总是崭新地怀抱着风雨。它的红色会渐渐黯淡,但在我们心里的红色却不会褪去,因为我们的鲜血,都是红色相连的、铸成了铮铮的气节。

        当遗忘将会成为一种必然,我们只能尽力地去铭记;当铭记了历史的点滴,我们在心底选择宽恕的含义;当宽恕成为每个人心里不同的回答,而我们共同等待的明天,依然需要携手去打造。

 

感受-赵皓玥

        宛平城,如我所想一般平静,沐浴在老北京特有的秋日薄光中。住在此地的老人们刚刚开始在花坛边晨练,而如织的游人早早的开始串行。这里是宛平城,这里有卢沟桥,这里昭示着曾经的繁华,铭刻着未曾淡去的屈辱,也预示着我们的未来。历史的大砾石曾数次从这里碾过,将漂浮的时空压到了我们的脚下。

        1937年7月7日,在这里,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的战争,于是,这里便成了屈辱的起点,多少弹痕,擦过了静谧的街巷,在转角处四射着寒冷的火光。从那一日开始,中原大地生灵涂炭,饿殍遍野,无耻的日本法西斯打着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旗号在我们的土地上奸淫掳掠,无恶不作,这一切。在抗日战争纪念馆里格外刺目。没有悲凉的音乐,没有昏暗的灯光,但那些同胞绝望的目光,淌血的伤口,残破的肢体;日本法西斯带钉的牢笼,凶恶的淫笑,冰冷的镣铐…一张张照片就如同一柄柄钢刀在插着我的心,刺着我的眼。把美好的东西当众毁灭并在其上加注屈辱,是最为绝望的痛苦。宛平城就是这样美好的东西,南京也是,中国也是。     

        英烈回廊上,我看到太多年仅二十岁就牺牲的战士,留下孤子的母亲,他们中的许多,也许就倒在1944,其实只要再有一年,就一年,他们就可以看到胜利的曙光…每当面对这段我未曾经历却仿佛感同身受的历史,我都早已在心底用最恶毒的语言诅咒了日本人千万遍。想起他们还在参拜的靖国神社,想起远东法庭上狡猾的逃脱审判的无耻恶棍,人类的败类,我恨不能现在就看到更多的原子弹爆炸在日本上空,我知道日门民众没有错,可我们的人民,那些屈死的灵魂,他们又犯了什么错?他们的命又有谁来偿?或许因为包藏祸心的日本右翼,这脆弱的和平更多了几分无望。“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这二者之间究竟是否矛盾呢?在缅怀历史过后,我总忘不了那刻骨铭心的仇恨。

        走出纪念馆,走上卢沟桥。我在微风中都听到了悲音,但抚摸着那些斑驳的石纹,我忽然感受到了人类共同的伤痛,或许无休止的报复不会带来满足与喜悦,反倒鞭笞了全人类的伤口。在这个地球上,人类始终是孤独的,渺小的,我们连未来的路都不知道该如何去走,我们不知道这大千宇宙中哪里有希望,哪里有回应,如果我们作为一个整体永远要制造忘不掉的仇恨,我们不是在自掘坟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