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长生不老药"给妈妈 北京八中女孩16岁当中科院"研究员" |
北京北四环到西单,13路公交,50分钟路程,成丽捂着棉袄在公交站牌下巴巴盼着,11点了,婉卓还没到家。
“她午饭就随便对付了一下,到晚上都还没吃上饭。10点半的时候,跟我说,妈妈帮我准备点吃的,从实验室回来就吃。”对于女儿贺婉卓,成丽又生气又心疼,有时候却忍不住有点佩服。一个16、17岁的小姑娘,一个还满脸稚气的高中生,却对肿瘤研究“执拗”得不行。
“执拗”到夜里2、3点台灯亮着也说“不累”,“执拗”到大年二十九、大年三十还蹲在实验楼里把最后的数据算出来,“执拗”到即使知道医学研究的这条路漫长艰难,还用“即使跌倒一百次,我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自我鼓励。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时间里,贺婉卓的“执拗”让她赢得了全国英才论坛优秀科研项目(论坛最高奖)、法国国家科学中心“The Universcience Prize”、“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金奖”“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银奖”“‘国科大’科技创新奖”等20多个荣誉称号和奖牌。
细胞世界打开新天地 小小年纪破难题
学校里,她是北京八中的一名高中生,课余时间和假期,她还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师从德籍华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秦志海的一名“研究员”,奔忙于学校和实验室,贺婉卓却笑言这是“人生乐事”。
在研究细胞、微环境过程中,贺婉卓打开了新天地,对此甘之如饴。
“在研究分子机理的时候,突然间觉得,细胞和细胞之间也是一个社会,每个细胞间都是有交流的。”她告诉记者,“我研究的这个药物让好的细胞觉得这个细胞是坏的,才能把这个细胞被杀死。这个特别像一个人在另一个人旁边说,他是坏的他是坏的,就真的让这个人觉得他是坏的,于是就决定去处决这个人。”贺婉卓兴奋于细胞间这种复杂而美妙的关系。
通过在中科院近两年的学习和研究,忍受枯燥忍受长夜,她负责的课题也取得了一定成果:通过三个层次的五种实验,最终确认天冬多糖可以选择性的抑制MDSC并促使其凋亡。看着小姑娘的坚韧,导师秦志海曾在成丽面前感叹:如果我的孙女能培养成贺婉卓就满足了。
想做“长生不老药”给妈妈 亲人去世立志学医
说起对医学研究的喜爱,成丽告诉未来网记者,大概在贺婉卓3岁的时候就看到了影子。
“在她很小的时候我就发现她有这个爱好。比如,在地上捡个棍子说是针,啥液体和粉沫到她那里都成为药,整天对着布娃娃看病、吃药、打针,乐此不疲。”成丽还记得,婉卓3岁的时候,有一天拿着她的香水瓶不停地喷喷倒倒。
“当时那香水还挺贵,我放在那还舍不得用。看到她在那里倒,我一阵生气,吼着问她为什么要倒香水。”成丽说,结果,小婉卓仰着头望着她说“妈妈,我要给你做一个长生不老药”。
“当时一听,心里一揪,觉得前面的发火很对不住她。”成丽说。
除了从小就对医学展现出浓厚的兴趣,让贺婉卓更加坚定在医学道路,肿瘤研究领域继续走下去则是源于自己亲人的去世。
贺婉卓初中时,二爷爷得了肾癌,每天被病魔折磨得痛苦难忍。
“我特别想帮帮他,恨不得自己马上变成一个神医。”虽然家人带着二爷爷辗转求医,但不幸的是,最后二爷爷还是离开了。
“她跟她二爷爷特别亲。”成丽说。
亲历了失去亲人的痛苦,贺婉卓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攻克癌症。2015年10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又点燃了贺婉卓内心的科研之火。中国科协和教育部启动新一届“英才计划”,为热爱和渴望科学研究的中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16岁的贺婉卓走进了中科院的实验室。
“爱脸红”的女孩冲刺像勇士 跌倒100次站起来101次
现在,贺婉卓正像“勇士”一样在医学研究的道路上冲刺,但在一开始家人并不十分支持。
“一边要忙高中学习,一边还要搞科研,而且学医的周期又长。”成丽怕孩子在这条路上会吃太多苦,“一开始我跟她爸爸还‘诱导’她,学学经济学学法律,跟爸爸妈妈一样做律师,但是她就是要做医学研究。”
“她做研究的状态是比较专注,也比较愉悦的,有时还会变得活泼、兴奋,更有活力一此。”成丽说,但平时的她就不太爱说话,和不熟的人说话还会脸红。
看着女儿的坚持,成丽也妥协了,在贺婉卓参加各种竞赛、高校交流、科研项目时,她更愿意做后勤兵,让女儿无后顾之忧。
“即使跌倒一百次,我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贺婉卓带着满腔的热情追逐着自己的梦想。
而家人站在她身后,做最坚实的后盾。成丽说:我希望她是一个幸福快乐的人,能够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平安幸福一辈子。
(报道:未来网记者 廖瑾)